物聯網概念及其關鍵技術
物聯網(英文:Internet of Things,縮寫:IoT)起源于傳媒領域,是信息科技產業的第三次革命。
物聯網概念最早出現于比爾蓋茨1995?年《未來之路》一書,在《未來之路》中,比爾蓋茨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,只是當時受限于無線網絡、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,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視。
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"信息化"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。其英文名稱是:"Internet of things(IoT)"。顧名思義,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。這有兩層意思:其一,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,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;其二,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,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,也就是物物相息。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、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,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,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、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。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,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,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。因此,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,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.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。1998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“物聯網”的構想,1999?年,美國Auto-?ID首先提出“物聯網”的概念,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、RF?ID?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。2005?年,ITU?發布了《ITU?互聯網報告2005:物聯網》,綜合了二者的內容,正式提出了“物聯網”的概念,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聯網和應用。
活點定義: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、控制器、機器、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,形成人與物、物與物相聯,實現信息化、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。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,它包括互聯網及互聯網上所有的資源,兼容互聯網所有的應用,但物聯網中所有的元素(所有的設備、資源及通信等)都是個性化和私有化。
物聯網技術是從技術架構上來看,物聯網可分為三層:
1. 感知層:
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關構 技術架構圖示成,包括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、溫度傳感器、濕度傳感器、二維碼標簽、RFID 標簽和讀寫器、攝像頭、GPS等感知終端。感知層的作用相當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,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、采集信息的來源,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,采集信息。[4]
2.網絡層:
由各種私有網絡、互聯網、有線和無線通信網、網絡管理系統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,相當于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,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。
3.應用層:
物聯網和用戶(包括人、組織和其他系統)的接口,它與行業需求結合,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。
物聯網的行業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應用領域內,綠色農業、工業監控、公共安全、城市管理、遠程醫療、智能家居、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,某些行業已經積累一些成功的案例,真正實現了物聯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