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互聯網行業20年再出發
共享交通,讓出行更方便;一鍵下單,遠程一站式購物不要太輕松;精準推送新聞,再也不用擔心信息遺漏;移動支付綠色又便捷,無現金社會撲面而來;大數據技術,賦能產業提質增效……方興未艾的“互聯網+”對高效生產與美好生活的加持,這是其天使的一面。
順風車安全事故、個人信息保護缺失、大數據殺熟普遍、共享出行押金難退、一些網購平臺售假泛濫、預付式消費驚現“套路貸”、移動支付安全漏洞、銷售廣告誠信問題久治不絕、養生等網絡謠言叢生、未成年人深陷網游沉迷不拔、視力下降……不少互聯網應用負面效應逐漸顯現,沖擊著社會倫理,侵蝕著安全底線,這是其魔鬼的一面。
1998年,這是一個有別樣意義的年份。這一年,中國互聯網產業拉開序幕,盡管中間夾雜著磕磕絆絆、起起伏伏,但終究萬物生長、蓬勃發展,歷經20年長成參天大樹,有的甚至成了獨角獸、巨無霸。
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。過去的2018年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一道分水嶺。國內外的互聯網企業都不約而同、不同程度地面臨相關問題:用戶隱私泄露、數字鴻溝、網絡沉迷、信息過載、注意力碎片化、由頭部效應導致的平臺壟斷,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到一起,“技術止于不作惡就行“的理念越發顯得落伍。當新一輪技術變革加速到來,伴隨的風險也有可能被進一步放大的時候,人們不禁生出疑問:人類有能力和智慧來駕馭這一輪技術變革嗎?技術從業人員在保持足夠警醒、自省之外,是否更需要相信?想解決這些問題,全社會該往何處共同發力?監管層、互聯網平臺、用戶乃至產品本身都能有何作為?
站在互聯網發展20年之際,這些焦點議題需要進入公共場域被討論、審視、結晶。日前主題為“Relaunch 刷新”的第二屆科技向善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,來自業界、學界的嘉賓與線上線下的互聯網用戶一道,圍繞“科技向善何為、何以、如何”展開探討,力求為“弱冠之年”的互聯網行業再出發提供可能的進擊路線圖。